最新消息

怡業挖掘創意能量 車用裝置實現行動生活

  • 臉書
  • twitter
  • 分享到噗浪Plurk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Email

【記者 張義宮】


台灣車架第一品牌的怡業公司,創業四分之一世紀以來,以「peripower」品牌打出名號,將以行動裝置配件產業創新領導者為營運願景,持續在全球市場開疆闢土。

怡業創立於1994年,當時正是行動電話發展初期,創業初期主要依賴怡利電子的支持,代理銷售怡利生產的行動電話配件,後來業務擴大為各種手機與呼叫器零配件的代理、批發業務。

1997年後,怡業開始專注維修零配件的貿易。2000年之後,手機產業進入全面競爭態勢,怡業一方面持續維護原本的業務,另一方面,開始一連串的嘗試與轉型,此時,怡業總經理劉恕偉觀察到GPS相關應用的市場潛力,同時注意到PDA與智能手機固定支架的發展,其實怡業創業初期的代表作之一正是手機支架,對於此產品線非常熟悉,決定重新投入開發此類產品。

劉恕偉從前一波的產業競爭中體悟到,要打造企業的核心能力,鞏固研發、整合製造、明確定位、經營品牌,將是重要的經營方針。因此決定投入製造,與當時的代工廠策略聯盟(後來正式合併為同一集團),建構完整的設計研發團隊,並於2005年正式推出自有品牌「peripower」。

從字面分析「peripower」的意思,就是由Peripheral與Power兩字組成,即為周邊配件與能量的結合,這代表「peripower」的品牌精神,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經營思維,努力為使用者打造「滿足行動生活每一刻」的生活型態。

隨著智慧型手機快速竄起,開啟全新的行動裝置時代。怡業的產品兼顧品質與使用者直覺的產品特色,快速獲得市場肯定,並得到消費者的認同與支持。「peripower」車架系列一年在台灣市場銷售量約達15萬支,贏得台灣車架第一品牌的美譽。

不過,近年怡業營運仍面臨不少挑戰,劉恕偉分析,包括產業創新的停滯、產業競爭白熱化、總體經濟的紛擾。包含蘋果在內,產業的創新含量都在衰減,直接造成換機周期延長,對於配件發展帶來負面影響。

他認為,最好的「解方」就是強化產品設計,讓配件增加更多的功能性與設計元素,爭取消費者認同,進而提升行動生活的便利與良好的使用體驗。

隨著中國製造的崛起,產業競爭更趨白熱化,連帶壓縮整個產業的競爭基礎與獲利結構,劉恕偉坦言,劣幣驅逐良幣,帶來一定的壓力。舊產品難免會面對抄襲或是價格競爭,唯有不斷的推陳出新,推出新產品來帶領公司成長才是正解。

他強調,美中貿易戰對於製造基地在中國的出口型企業帶來空前壓力,尤其怡業銷往美國的比重超過一半,就算移轉生產基地,除了資本支出增加,也必須面對因貿易戰帶來終端消費市場信心降低等危機。

因此,目前怡業積極做好國際化準備,國際化包含生產國際化、市場國際化兩方面。市場國際化是創業以來即積極耕耘的方向,生產國際化則是目前的經營重點,除了布局大陸與台灣生產之外,怡業也正規劃南向到東協尋找第三生產基地。

另一方面,劉恕偉認為,怡業應該有更積極作為,除了強化自我品牌推廣,鞏固線上與線下的競爭門檻;也應落實開放式創新的產業合作,進行跨產業的產品經營。

劉恕偉表示,怡業的策略是OBM品牌及ODM代工並進,業績雖以ODM居多,但推展自有品牌仍不遺餘力,例如,擴大通路經營力道,在家樂福、三創設立店中店,作為開拓業績的新來源。目前怡業的組織架構中,將代工與自牌的部門區隔,代工部門有獨立人員專注經營,產品不會混淆。品牌部分除了自我開發的產品之外,更尋求多元產業夥伴的支持,目前產品線跨及線材、充電器、生活配件等領域,都有助於帶動業績成長。

劉恕偉也觀察到汽車後裝配件的發展趨勢,他分析,汽車配件走向個人化、追求品牌、在意產品設計與品質,因此,怡業也引進歐美品牌產品,拓展中高階市場,這一塊剛好與怡業的產品互補,可進一步與品牌原廠洽商代工的契機。

(聯合新聞網授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