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迷因行銷崛起 瞄準Z世代

  • 臉書
  • twitter
  • 分享到噗浪Plurk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Email

【文╱編譯劉千莫】

Uber、Netflix等業者為爭取7歲至22歲消費者祭出新招,在IG上購買廣告,以自嘲梗圖或搞笑短片宣傳自家品牌。

知名品牌商通常極為重視自家的廣告宣傳,但有時候卻不然。為博得Z世代的青睞,從全球叫車龍頭Uber到全球影音串流巨擘Netflix等業者,紛紛祭出最新招數:購買Instagram上的「迷因」(meme)廣告,以自嘲梗圖或搞笑短片宣傳自家品牌。

「迷因」又稱為「網路爆紅事物」,內容採文字圖片並陳或是短片的形式,以詼諧嘲諷的方式呈現文化象徵或社會議題。迷因可能出自一名12歲兒童之手,也可能是廣告公司的專業作品,並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關注者。青少年族群熱愛迷因,而品牌商則熱愛青少年族群。

創意廣告公司Mekanism媒體總監迪諾(Carrie Dino)表示:「身為品牌商,如果你能以獨具巧思的方式搭上這些頗具話題性的熱門迷因,我認為這會是一種收效極為卓著的工具,可以讓Z世代和千禧世代了解品牌所代表的意涵,同時也能讓他們覺得品牌認同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。」

相較於父母和祖父母那一輩,Z世代和千禧世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接收媒體資訊;而對品牌商而言,要觸及這群影響力強大的客群,運用迷因是其中一種管道。Z世代的範圍大致上涵蓋7歲至22歲,是全球人數最多的消費客群;單是美國的Z世代,就具備超過1,430億美元的消費力。迪諾也表示,Instagram仍是青少年族群最喜愛的社交平台,而迷因則是平台上成長最快的內容類型。

相較於網紅提供較為個人化的產品代言,迷因廣告通常更快爆紅,獲得其他使用者不斷轉傳的可能性也更高。

不只如此,相較於網紅精心編排的貼文,迷因通常採用挖苦或自我貶抑的語調,遣詞用字也不怎麼講究,反而成為一種非主流的表達方式。運用迷因的品牌商也因為能以貼近目標客群的語言進行宣傳,進而推升這些客群與自家品牌的互動度。

Mekanism媒體總監迪諾說,當擁有迷因帳號的廣告商為付費貼文創建內容時,「在臉書和Instagram上,我們通常都能看到互動率提升30%;但一樣的廣告內容,網紅或品牌內容只能推升1%到15%。」

擅長經營迷因的Viral Nation整合行銷部主管薩里米(Zeenat Salimi),相較於購買在網紅貼文內投放的廣告,運用迷因打廣告的另一個好處,是可以省下約60%的開銷。一篇付費貼文開價自300美元至5,000美元不等,但價格可能即將出現變化,因為迷因廣告的成長曲線將出現爆炸性躍升。

然而,媒合網紅和企業的行銷公司Socialyte創辦人暨總裁亞歷山大(Beca Alexander)提醒,在與網紅合作時,品牌商通常都能對內容保有掌控權,可以決定小至圖片敘述文字等細節;但在運用迷因時,卻需要學會放手,並開點自己的玩笑,自我揶揄一下。

(聯合新聞網授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