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台泥綠色轉型 拚低碳企業

  • 臉書
  • twitter
  • 分享到噗浪Plurk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Email

走過75年歲月 跨足碳捕獲技術、再生能源、綠電儲能…

【記者 曾仁凱】

台泥為國內第一家公營事業民營化的成功案例,也是台股第一家掛牌的上市公司,一路陪著台灣走過十大建設的篳路藍縷,見證台灣經濟從農業轉工業。今年歡度75歲生日的台泥許下十年願景,致力成為專門解決人類與大自然衝突問題的「綠色企業」。

台泥的前身要從日治時期「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高雄廠」談起。淺野水泥高雄廠為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水泥工廠,位在高雄壽山旁。水泥被稱為建築之母,任何工程建案都少不掉水泥,早期台灣水泥必須從日本進口,成本高且供應不足,淺野水泥高雄廠的成立,讓台灣可以獲得更充足的水泥供應,助力各種大興土木。

1946年,國民政府接管淺野水泥高雄廠,台泥公司正式誕生,當時為100%的公營事業。1950年代,政府推動土地改革,用台泥、台紙、工礦、農林等四家公營事業股票,向全台地主徵收土地,再轉售給佃農。

鹿港辜家與板橋林家 、霧峰林家並列為台灣三大地主家族,由辜振甫代表,承辦台泥移轉民營的工作。辜振甫找來板橋林家輩分最高的林柏壽出任台泥董事長,自己僅任協理。

台股第一號 帶經濟起飛

靠著辜、林二大家族聯手號召,成功吸引其餘各大地主加入,共同成為台泥民營化後的創始股東。1954年11月11日早上11時,台泥在總統府廣場的三軍球場舉行第一次股東大會,包括辜振甫、林柏壽,霧峰林家的林猶龍、基隆顏家顏欽賢、高雄陳家陳啟清等,都見證歷史性的一刻,台泥正式由公營轉為民營。

1961年,台灣證交所成立,採取股份有限公司制,由公家與民間共同出資成立,政府推派台灣銀行、交通銀行、中央信託局、中華開發;加上台泥、大同、遠東紡織等民營機構為證交所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,其中台泥為主任委員。1962年2月,台灣證交所正式開業,台泥成為台股第一號掛牌上市公司,股號1101。

1974年政府啟動十大建設,興建中山高速公路、北迴鐵路、台中港、蘇澳港、中正國際機場、鐵路電氣化、大鋼鐵廠、大造船廠、石油化學工業、核能發電廠等,這些重大建設全都要水泥,台泥一路跟著政策開疆闢土,走過篳路藍縷。因此台泥與台灣經濟起飛發展密不可分。

不過,隨著經濟發展與轉型推進,1997年底,政府終止西部礦權,推動水泥產業東移。當時許多國內水泥業者並不看好,紛紛轉進中國大陸,台泥選擇留在台灣,投下高達800億元在花蓮和平廠金昌石礦旁,一口氣興建水泥廠、火力發電廠及專用港口,開創全球廠電港「三合一」的首例。

2003年,辜振甫次子辜成允從父親手中接下台泥董事長,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挑戰,辜成允以「鷹式管理」領導台泥轉型,推動人事精簡及組織化工程,並處分非核心事業,展現快刀斬亂麻的決心。

在辜成允領導下,台泥揮軍大陸設廠,雖然西進腳步比同業落後逾十年,但後發先至,首先聚焦華南地區,接著再進一步推展,目前台泥大陸版圖據點遍及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雲南、江蘇、四川、湖南等地。根據中國水泥協會統計,目前台泥在大陸的水泥年產能為4,083萬噸,排名大陸第八大水泥廠。而相關的西進布局,也成為這幾年挹注台泥營收獲利成長的主要動能。

2017年,辜成允驟逝,由妹婿張安平臨危受命成為台泥新掌門。在張安平的掌舵下,台泥在水泥本業方面維持穩健成長,2018年和2019年都大賺超過200億元,公司獲利超越顛峰,2020年雖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橫掃,但台泥去年大賺250.99億元,比前年再成長3.7%,逆勢創下歷史新高,連續三年大賺超過200億元。

攻歐非中東 強打國際盃

另外,張安平帶領台泥走出亞洲,朝國際水泥集團目標邁進。2018年10月,宣布與土耳其最大水泥集團OYAK合作,希望借重土耳其位處歐亞非交界的地利之便,卡位歐、非、中東市場。目前版圖已擴展到土耳其、葡萄牙及非洲象牙海岸等地,台泥並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設立歐洲營運中心,展現布局的決心。

而更重要的是,張安平帶領台泥全力轉型成為綠色企業,未來目標願景要成為「低碳的台泥」,包含發展低碳水泥與新種建材,協助社會解決廢棄物處理問題,以及發展再生能源、儲能和智慧電網等。

台泥及關係企業已跨足「碳捕獲技術」、「再生能源」、「綠電儲能」、「廢棄物再利用」等綠色領域。例如花蓮和平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BOO案去年通過環評,將運用水泥窯的高溫特性,協助花蓮解決垃圾危機,目標2023年完工。張安平說:「要讓花蓮成為全台處理垃圾最便宜、最到位的城市。」

台泥集團積極發展綠能,子公司台泥綠能已陸續完成多個光電、風電案的建置。去年底台泥與台鹽合作,在嘉義打造台灣第一宗進入實質建置的漁電共生案,目標今年7月正式發電。今年初,台泥又宣布要在紅葉少棒隊故鄉台東紅葉村建置地熱發電基地,可望再創下又一個台灣第一。

(聯合新聞網授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