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《智慧經營》 研華執行董事 用同理心做跨文化整合

  • 臉書
  • twitter
  • 分享到噗浪Plurk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Email

何春盛 全球化布局 兩點突破

【吳凱中】
中美貿易戰發生以來,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,讓製造業西進美國成為熱門話題。研華執行董事何春盛指出,台灣企業未來要轉型,要透過發展品牌、全球化布局兩點下手,但最大的挑戰就是跨文化的問題,當台商考慮去歐美設廠,必須考慮當地文化,要有同理心才能達成有效溝通,進而修正管理方法。

品牌發展 走長遠的路

何春盛表示,台灣過去選擇走一條簡單的路,這市場不需要講英文,不需要吃西餐就能生意,這就是中國市場。只是台灣產業要往前進,一定要全球化以及發展品牌。

如果台商不想逐水草而居,每十年搬移工廠,可以往品牌發展,因為只有品牌可以創造附加價值,「走困難的路,才走得長。」但台商要全球化,最大的挑戰在於跨文化問題。

何春盛舉例,比如說成吉思汗建立歐亞大帝國,但實際上沒有統治歐洲,因為就算武力占領了,但文化沒有跟上,是沒有辦法真正統治這個地方。

同樣的道理,台商或亞洲公司要去歐美先進市場做生意,不懂它的文化,成功機率不大,很有可能踢到鐵板。

而想克服跨文化文題,首先必須了解什麼是文化,文化就像是河流、具有規範性,它也像空氣一樣、無形勝有形。

從文化根本來看,是根據歷史、地理、共同價值觀組成的,因此,企業文化移植必須考慮不同地區文化,最重要不要以自己國家文化觀點出發,要能諒解、接受,要有同理心才能達成有效溝通。

企業文化需要時間醞釀,執行長決定一間公司文化,這是為何說要CEO具有更大包容性,才能更好處理跨文化經營問題。

東西融合 凝聚向心力

比如說,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以節儉為外界所知,這其實是一個製造業追求合理化的典型案例;而何春盛及研華其他創辦人們,因早年在美商惠普(HP)上班,而惠普有一個著名的企業文化就是相信員工。因此,相信員工的企業文化也延續到研華經營上。

研華剛去中國大陸設廠時,儘管當時大陸剛開放,很多觀念沒有建立,但研華管理當地員工仍堅持以人為本信念。

何春盛以大陸福耀集團在美國設的工廠紀錄片《美國工廠》為案例分析,片中發生不少中西方管理衝突。其中,福耀老闆曹德旺什麼都要管,常推翻美國工廠經營層的決定,這是大部分東方的主管、尤其創業家都有的問題。

何春盛指出,由於西方經理人講究專業跟分層授權,所以不能接受我做完決定,你把它蓋掉,他會跟你說我不幹了。

只是東方企業家很容易事必躬親。自己曾碰過一個企業家第二代,由於創業者使命感太強,即使88歲仍每天最早到公司報到,讓第二代在公司無法發揮,而這樣的企業,可能造成下一代沒法接班。

另,西方是走個人主義,而東方則是群體主義,為了團體可以犧牲家庭、個人工作時間,但在西方這做法行不通,無法在美國複製。

此外,跨文化經營有一些陷阱,像民族優越感、以本國人為中心及有排外的心理等。企業藉由民族主義為出發點去凝聚員工向心力,其實不利跨文化整合。

如果從台商海外設廠來看,比如說有台幹餐廳、台幹宿舍等專門單位,但會出現這些其實都是企業家有高人一等心態,其實不利全球化布局。

(聯合新聞網授權)